您的位置 首页 职高招生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是中专还是大专(中专和大专的区别)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校园里一醒目位置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是中专还是大专,矗立着一幢红青两色相间的教学楼——青色的基石辅以红砖的墙体。楼层不高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校园里一醒目位置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是中专还是大专,矗立着一幢红青两色相间的教学楼——青色的基石辅以红砖的墙体。楼层不高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是中专还是大专,仅四层,用今天眼光看,既不中也不西,既不新也不旧,敦敦实实的样子……它有两个名字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是中专还是大专:1号教学楼,永好楼。

千万不要小看了它,它身上承载着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几代人的记忆。

该楼始建于1959年,也就是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建校那年。

1956年,中央决定在德阳建工业区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是中专还是大专;1958年,重点骨干企业中国二重、东方电机开建;次年,“一机部德阳机器制造学校”(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最初的名字)动工。学校一开始的定位就是重点中专,意味着什么?

只能说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从出生始就为德阳工业建设而来。1964年到1978年,随着德阳被确定为三线建设重点地区,除原来重点布局企业一律转为三线建设,另有一大批大中型国有企业约10个亿的项目相继开工。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自然也就成为了德阳大工业建设的中坚力量。

三线建设需要的一线技术人才从哪里来?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培养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是中专还是大专

老师是那些即将成为三线建设者的人。按照党中央“好人好马上三线”的要求,从祖国各地挑选出的当时最优秀的生产骨干,也就是今天所说的精英。比如我所供职物理教研组的刘进雄老师,就是从中南矿业大学抽调而来。

红楼是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迎接第一批入学学生修建的。楼的设计与施工,与当时德阳的工业规划与布局一样,由苏联专家提出思路,建设用的图纸也是从苏联带来,整体风格就是今天我们去俄罗斯常见到的那种教堂风格。

进门后左右两个拱形通道。没有承重梁,承重全靠墙体自身。地上清一色实木地板,踩上去发出倥倥倥声音,仿佛历史的回响。让人联想起欧洲中世纪的封建古堡。

因为是为配套德阳的工业建设,所以学校的选址就必须要离那些骨干企业近一点,且要远离闹市区……二重南边的城南公社入了当时规划设计者们的法眼。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是中专还是大专(中专和大专的区别)  第1张

我是在西安读的大学。读书期间从来没有努力追求,也没有想到大学毕业后会来到四川,更没有想到,会在德阳扎根,

1987年7月,我揣着陕西师范大学的派遣单到德阳报到,当时学校还不叫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也不是一机部德阳机器制造学校。原因是办学权已由一机部下放到了四川省,它的名字变成了四川机械工业学校,德阳市远近的人都喜欢叫它“机校”。但我当时不知道。只知道它是个中专,目前正缺物理教师,我的任务是到那里做一名物理教师。

远远就看见了这幢红楼,它被一片一望无际的稻田簇拥着,一副鹤立鸡群的样子。

其实我当时的愿望是留在西安,可身为四川人的父母大概是在青海支边支得太久,思乡之情让他们对我大学毕业后的去向动足了脑筋,毕业时的我也就完全顺应了他们的思路。分配到了四川,但不是他们希望的首府成都。

老红楼

进了四川机械工业学校大门,马上有人将我引进了这幢红楼,恍如进入了另一个时间和空间。我在心里暗暗将它和我在西安读书时的教学楼进行了比较,结论是红楼没有一点可以承担教书育人职责的样子,它更像是一可以做礼拜的教堂,但又不正宗。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是中专还是大专(中专和大专的区别)  第2张

我在这么个土不土洋不洋的红楼报到后,领略的是无限寂寞和荒古之感,心里多少都有些不舒服。但个中滋味却让我咀嚼了大半生。

安顿好后,准备出门买些洗漱用品,才知道学校所处位置叫工农村,所需日常生活用品都在村里,买大件用品要去村里赶公交,且只有1路,半小时一班……心里那个失落,咋就没有一点点西安那样的城市风范呢?派遣证上明明写的是德阳市,可城市与城市之间咋就有这么多不同?

报到后,父母亲和我都很失望。丢掉了西安的高楼大厦,来到这么个荒野之地……我甚至考虑到了放弃。但是,我实在没有勇气让父母亲回头再做一次高原人。可以说我是硬着头皮留到这里的。

红楼建成后,学校的各项工作无不是指望着它。我1987年来这里时,教学、行政等大多都还是在这里完成。也就是说二十多年里,学院的每一个政令都是从这里发出,培养的学生也是从这里走出。当然啦,优秀毕业生刘永好、师克力等也出自红楼。我在心里自语,那个写出了《林海雪原》的大作家曲波在德阳时,也一定是经常出入于这幢红楼吧,谁让他是当时“德阳第一技工校”党总支书记呢,“一机部德阳机器制造学校”党支部可是直接受其领导。

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仅用“热血沸腾、豪情万丈”形容应该是远远不够的。

刚打完球

红楼是南北向,坐北面南冬暖夏凉。尤喜欢南向的教室,明窗,白天阳光朗照如光波的洪水悄然涌入,经踩踏得溜光的红木地板折射后,泛映得室内四壁生辉。

既然是重点中专,毕业后的去向自然是由国家统一分配。这一优势很诱人,农村出来的优秀子弟几乎要踏破学校的门槛。因为急于跳农门,刻苦求学便成了这些农家子弟来学校后唯一的选择。几十年下来,这也成为了机校的优良传统。

在那个没有电视、网络、手机和微信,甚至家里还没有沙发的年代,饭后茶余学生们的任务便是去红楼上自习。老师们嘛,除了要去教室辅导的必须进红楼,其他的,也喜欢聚集于红楼。

或在办公室或在教师休息室,将如今在手机上轻轻一点便可尽晓的天下事,以闲拉家常的古老之法与人分享,并消化和吸收那些道听途说的新闻事件和家长里短。

电工教研组当时有个老单身汉,叫胡航球,没儿没女无牵挂,常常是吃完晚饭就来红楼报到,在一阵阵难以回避的烟草味中,几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地掌握了当前国家三线建设的进程,以及德阳机校在培养三线建设人才大事中的意义,说着说着各个都变得严肃起来,是啊,机校任务重大!

阵阵会心的笑声,红楼与整个世界的距离似乎也越来越近了。

部分教职工合影

我在红楼里曾带出过两届学生:机制26班和电气化7班。都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按国家计划招进来,再按国家计划分配出去。机制26运气好,毕业时相当一部分同学进了三线建设的重点企业,如成都无缝钢管厂、量具刃具厂,德阳的二重、东电等。电气化7班可就没那么好的福气,进来时赶上个统招的末班车,出去时变成了自主择业。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是中专还是大专(中专和大专的区别)  第3张

好在两个班的班风都比较好。电气化7班未赶上统分,但却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实实在在地锻炼了一把。我数了一下,自己创业当老板的远多于机制26班。

在红楼读书时,大家除了按时完成当天各科老师布置的作业,剩下的时间就待在红楼里,海阔天空地畅聊。用机26班班长吴云华的话说,李老师这是无为而治!

聊天最没有分歧的当属喜欢哪个准时踩着铃声进教室的老师。铃声起,老师脚尖正好迈进教室门槛,班长不失时机地大喊“起立”!全班同学噼里啪啦站起来,齐声喊道,老师好!老师颔首:同学们好!请坐下……大家又噼里啪啦坐下去。

之所以用象声词“噼里啪啦”,是因为红楼里的课桌椅跟地板一样,都是实木,年久失修,动辄呻吟不已。

争论最为激烈的是,在今天这样一个工业化进程中,我们就读的机校是个什么角色?我们从机校出去后能干什么?聊时间久了,居然还能触碰到诸如“我是什么?”这样的哲学追问。

电气化7班有个学生叫吴文淮,来自古蔺,家里穷,他想出了一个可以省钱的妙招,即一到周日就在宿舍睡大觉,睡他个昏天黑地,睡他个日月无光,一日三餐节省为一日一餐……但若遇班级聊天是在周日,懒觉便睡不成了,基本是第一个冲进红楼,他最喜欢“我们这些从农村出来的孩子将来凭什么立世?”这样的话题。

争论,饱含着对于家乡、对于国家前途的不灭的期望,从来没有结果。但我知道这是所有同学心理和成长过程中绕不过去的一道坎儿。

轮到我做结时,经常只是简短几句话:讨论非常好,你们还年轻,还没有真正走向社会,但你们有理想有抱负,为了美好的明天,现在就该实实在在地学习再学习!

电气化7班部分学生合影,左一为吴文淮

晚自习铃声响过后,又一起走在夜色笼罩的校园里,红楼前的树木经一阵雨水浇灌后,一片葱郁。这时有学生问:李老师,您自己没当成一名作家,而是到我们学校当了一名物理老师,您说您要是当了作家对社会贡献大呢,还是当机校老师贡献大?我常常是缄默不语,对于当时的我来说,回答好这个问题,真的很难。但今天我可以跟任何一位同学说,那个家里很穷的吴文淮现在是成都某软件公司的董事长。

多少年后,回到母校的校友,都觉母校变大变漂亮了,但也变得陌生了。对道路、方向都要重新识别。遇见熟人大都忘记了他们的名字。但红楼除外。不过得学着记住它的新名字:1号教学楼、永好楼。

2019年是学院建校满一个甲子,有一天——我忘了是哪天,应该是12月的一天——德阳机校的故事像河流一样冲过来。河流对岸是装备之都,远处是轰鸣的机器声,我知道他们来了。

第一届轧钢班的部分学生回来了,接着机制8班回来了,铸造10班也回来了……这些已近耄耋之年的老人们,手挽着手,颤颤巍巍地走进红楼,一间一间寻找当年上课的教室,找到后就坐在自己当年听课的座位上,泪水潸然而下。

那天下午,机校对面那条早已从崎岖绵延的油菜花路变身为宽阔的柏油路上,走过一群德阳机校的校友,空气中弥漫着冬日雨后的冷冻气息,有阳光洒在土地上,让人感受到的是这片养育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子六十余年的乡土的无限温馨。

今天我们看到的红楼,已不再是初建时的那幢红楼。这也是我将其定位为不新也不旧的原因:

2008年,四川遭遇百年一遇特大地震,红楼和其它历史建筑一样经受了巨大的考验,遗憾的是它没能挺住,四楼的楼板垮到了三楼,好在没有人员伤亡。

学校果断决定重建红楼,老师们不干了,流着眼泪上书学校领导:能不能不拆?

可红楼已经成了实实在在的危楼,不拆行吗?

结果是一折中方案出台:

危楼必拆!但考虑到广大教职工和学生们对红楼的感情,红楼在原来的旧址重建,依然为四层、样式及格局等还和过去一样。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是中专还是大专(中专和大专的区别)  第4张

消息传到了刘永好耳朵里,刘永好感慨万端,表示重建的资金由他出,这便是永好楼的来历。学校为了将这一重要时刻永远留驻,特地请来早已赋闲在家的老教师段英杰,以“赋”的形式写了一则《永好楼记》,请人刻在石碑上,这块石碑便永久地守护在了红楼旁。

另一个名字——1号教学楼,在德阳机校从中专升格为大专,即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前就已经有了,编为1号,是想告诉后来人,红楼不再是学校的唯一,但它会永不疲倦地凝望着德阳机校每天发生的一切。

老红楼不再,新红楼矗立在这里时,楼前面的足球场已变身为喷泉广场。红楼,随着更名,一个新时代清新明喻的德阳机校已展现在我们面前。

外观上看跟过去没啥两样,但里面真的变成了实实在在的教学楼:楼板由实木地板换成了水磨石;承重梁代替了拱形门洞,欧式教堂风格不再……毕业多年后的学生按图索骥依然能找到自己当年读书的教室甚至座位。

不思量,自难忘。在机校人今天的心里,德阳、三线建设、机校、红楼……是同义词,词义共同指向辽阔、诚实、纯朴、信仰和美好。

老足球场

就我而言,自打进了红楼,就再也没有出来。

三十多年岁月早已将我从一个青年变成壮年,继而老态龙钟。但红楼是将我导向到今天为止人生道路的起点。站在红楼上,每当看到那轮鲜红浑圆的落日挂在学校西边院墙上时,常令我眼含珠泪,心中涌动起深深的感恩之情。寒冬的夜晚,晚自习后走出红楼,楼前两侧树冠料峭的身影,让我有一种傲然出世的超拔。

新红楼内部

我对红楼熟悉得不能再熟悉。我知道哪里是它的骨骼,哪里是它的筋脉……但我还是天天要来红楼转转,我就像一个世纪老人,半睁着一双混浊的眼睛,目睹着从这里走进走出的老师和学生。他们在我们这些机校老人的心目中延续着“德阳机校”的历史底蕴,她是古老而又青春的,不仅是学子们求知的圣殿,且是青春少年身心徜徉的自由天堂。

但我知道,我更像一个隐形人在他们身后,在时光玻璃的两侧,我看得见他们,他们看不到我。

耄耋之年的刘进雄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hoes-maker.com/post/15384.html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