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职高专业

1996年重庆三军医大护士专业中专(15年中专毕业什么时候考护士)

由五.四运动先锋1996年重庆三军医大护士专业中专,毛泽东“驱张运动”的挚友匡互生牵头创立的上海立达学园1996年重庆三军医大护士专业中专,因办学理念先进,得…

由五.四运动先锋1996年重庆三军医大护士专业中专,毛泽东“驱张运动”的挚友匡互生牵头创立的上海立达学园1996年重庆三军医大护士专业中专,因办学理念先进,得到孙中山、宋庆龄及大批教育界、文化界名人支持,被誉为“武有黄埔,文有立达”。

∆位于松汇西路1260号的松江区教师进修学院附属立达中学,前身为立达学园,建于民国14年。

但1932年1.28和1937年8.13,校园两次被日军炸毁,校长陶载良后来被登报通缉。经重庆国民政府批准迁川而校址难选,幸遇在上海江湾读高中求学的隆昌人余自铭,秉承始迁祖及历代祖重读与乐善好施,可容1000人学习的祖传老宅并负责10年修葺粉刷,每年只收10元租金,引入立达学园内迁隆昌西南郊胡家坝办学。

隆昌古湖街道上游村15组------立达学园抗战办学地今貌

首招高中,男女同校,德智体美劳共育,首期超50%报考者上大学。抗战胜利立达学园迁回上海,其在隆昌的影响逐渐淡薄。但2004年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吴启迪作出指示1996年重庆三军医大护士专业中专:立达学园是一个文化资源,值得挖掘。

武有黄埔 文有立达

上海地方志松江教育志记载立达学园是“1925年2月由匡互生、陶载良、刘薰宇、丰子恺、朱光潜五人共同创办”,“主要创办人匡互生先生是五四运动的先行者,是新教育思想的研究家和实践家,他会同上海文化界朋友胡愈之、夏衍等人组成立达学会,强调身教力行,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为教育宗旨;‘修养健全人格,实行互助生活,以改造社会,促进文化’,主张爱的教育并重视人格教育、感化教育。曾在立达学园任教的名师有匡互生、陶载良、夏丐尊、朱自清、朱光潜、李叔同、吕骥、夏衍、叶圣陶、陈望道、沈雁冰、许杰、刘大白、郑振铎、周裕同、胡愈之、楚图南、吴朗西、毕修勺、刘薰宇、章克标、钱君訇、关良、陈抱一、陈之佛、白采,鲁迅也曾两次为立达师生讲演。”

1996年重庆三军医大护士专业中专(15年中专毕业什么时候考护士)  第1张

立达学园创始人之一匡互生先生

限于字数和篇幅,该志没有记载创办得到的高档次支持和经费的极度窘迫,创办者们主要怀抱着“教育救人”、“教育救国”的时代使命感,快速创办成功等。而创办80周年纪念校史则详细记载了匡互生在《立达、立达学会、立达季刊、立达中学、立达学园》一文中的这样描述:立达的创始者,大都在公立私立的中等学校做过教员,他们根据自己的经验,觉得那种学校里的教育,缺陷太多了,但是要改革也无从改革起……他们又确信所谓理想的教育,非在自己创办的学校中决不能试验的……为求理想的教育,于是集合同志来创办立达中学。

立达学园立达学园创始人之一校长-----陶载良先生92岁时留影

校史还记载立达半月刊说明立达创办的动机:坚信腐败的教育不能解决纠纷的政治;纠纷的政治,更不能改良腐败的教育;倘若我们还不及早从依赖官办教育的迷梦中警醒,将来病根已固,恐至于无药可医的地步了。所以我们决计脱离圈套,另辟新境,自由自在地去实现教育理想。因此这个学校——立达的办起来,既不是受了官厅的委派,也不是受了某资本家的资助,完全由现在当其事的人本了自己的意志,为满足自己的要求的努力。

立达学园创始人之一丰子恺

校史概要记载立达创办的过程:二月二十五日开学,三月二日开课。立达的创办,最初的同志不过三人;自决定创办以至开校,为时不过四十余天;开办经费不过捐款百余元,借款五百元,但是所以能够成立是完全由于同志的增加,和各同志的自愿的协作、理想的要求、坚强的意志。

立达学园创始人之一刘薰宇

校史载其捐款百余元包括经时任教育总长的易培基介绍,匡互生去天津向总统黎元洪募捐,仅得20元。回京后由国民党元老吴稚晖和易培基陪同去协和医院看望孙中山和宋庆龄,孙中山慨允捐助600元,不久孙中山逝世,此笔捐款未收。在京另向北京高师老师黎锦熙募得60元。为了筹集办学经费,丰子恺卖去了白马湖畔的“小杨柳屋”,约得700余元。办学经费如此短缺,除了十数人经常住校任教并维持校务外,其余都是走教,多数只领生活费,走教的连车费也自己负担,基本上都是半尽义务的。生活来源,大都依靠其他方面收入,如写点稿子或到其他大、中学校兼课。但是学生缴费不高,家境困难的还减免一部分。

立达学园创始人之一朱光潜先生

立达学园才俊纷至,名士荟萃,除了上述名师,校史还记载周建人、周为群、沈仲九等教育文化名流纷纷加盟,巴金也与立达学园建立了密切的学术往来。留欧归来的徐悲鸿、马思聪以及年轻诗人臧克家都先后前来授课。尔后“立达学会”成立,当时的中央教育总长易培基等一批文化名流加入了学会。在后来的不同时期,其他的学者、社会名流以及国民党的许多元老如陶行知、邵力子、杜月笙、吴稚辉、胡宗南、沈尹默、李石曾等先后成为立达学园校董会的董事。孔祥熙也曾担任校董会的董事长。校歌由李叔同作词。立达学园数年间即与黄埔军校齐名,并同称为“文武双雄”,当时即有“武有黄埔,文有立达”的说法。可以说,“立达学园”作为一所基础教育的学校,其影响在现代教育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其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深刻影响了数十年间的中国教育。

1996年重庆三军医大护士专业中专(15年中专毕业什么时候考护士)  第2张

在立达任过教周建人先生

1925年7月 在江湾租地筑立达路自建校舍,约需借款三万元,办法是先将未建成的校舍抵押得款一万五千元,其余一半均由立达同人工资垫支还债,每个教师只拿二十元生活费。由于全体同仁悉心努力,艰辛备尝亦无怨言,数年后债务还清,从而学校日趋兴旺。教育的自由风气,闻名沪上,求学者越来越多,学校事业迅速发展,这与团结精神是息息相关的。此后,复旦、立达、劳大被称为“江湾三雄”。1930年2月,匡互生在朋友的帮助下,在上海南翔附近的柴塘村,找到整片地皮180亩,组成合作农场。学校向农场租用土地,后移迁农村教育科于此。农村教育科开辟了农场、鸡场和蜂场等,提倡工教合一,半工半读。更可贵的是,立达学园所提倡的劳动,并不是仅仅为劳动而劳动,旨趣在于通过劳动,用刻苦耐劳去培养一种意力,并能在劳动中领略创造的快慰,最终求“工学合一”,实现改造农民,改造农村的愿望。此段也摘自校史。

在立达任过教陈望道先生

关于立达学园的迅速发展,松江教育志记载立达学园“前身为上海市立达初级中学,原址在上海虹口区老靶子路(武进路),旋即迁往上海小西门黄家阙路;同年7月觅江湾新市路与车站路附近自建校舍,更名立达学园。学园设高中、初中与艺术专门部,学园行政组织为‘行政委员会’,匡互生为主席;学园由导师、教师、职员和学生四个部分组成,地位同等。1926年,艺术专门部改称文艺院,内分中国文学系及美术系。1928年6月,文艺院停办,中学部开辟农场,从事养蜂、养鸡及园艺。1929年8月又添设农村教育科。1930年8月,高中文理科合并为普通科,农村教育科迁至南翔柴塘。”规模越发壮大。建校65周年纪念册附录(一)立达学会的会员共五十一人(本文略),常务委员九人:夏丐尊、匡互生、刘薰宇、陶载良、丰子恺、陈子佛、袁绍先、练为章、钱梦渭。

在立达任过教叶圣陶先生

日本侵略 被迫西迁

对此松江教育志简略记载为:1932年1月,日军入侵淞沪,学园两部相继遭毁,4月基本恢复;9月南翔分部添设小学部。1933年4月,匡互生逝世,立达同仁公推陶载良为行政委员会主席。1936年5月,南翔分部迁至柴塘东南处购地20余亩新建校舍。1937年8月,江湾、南翔两部又被日机炸毁,学校暂栖租界,设高中、初中两部。1937—1940年,学园两部均重沦为战区。1938年夏,立达学园师生开展护校斗争,与兄弟学校联合登报声明拒绝向敌伪政权登记。

在立达任过教的郑振铎先生

以下各段均摘自校史,显然更为详细。先概述如下:1932年1月28日,“一·二八”淞沪战役,江湾立达学园遭重创,立达学园在淞沪化为废墟。江湾沦为战区,校舍被敌机大炮轰毁几及十分之六,以致学园所残有的一切器物被窃一空,被烂情形,莫可名状。不仅于此,学园南翔分部高中农村教育科,受战争之灾,其惨状与江湾总部无异。总计立达学园在淞沪战争中所受的直接损失在十五万元左右,而间接损失尚未计及。

在立达任过教的朱自清先生

再详载农场的鸡场、蜂场、制造场和园艺四部及农村教育科的损失,由于这涉及立达学园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这里基本全文引用:“一二八”以前,本学园有高中初中两部和农场一所。高中部分普通和农村教育两科。初中部及高中普通科设于江湾,高中农村教育设于南翔。两处共有价值六万余元的校舍和三万余元的设备。农场分鸡场、蜂场、制造场和园艺四部。除蜂场设于嘉兴濮院外,余均设于江湾。鸡场有血统记录可查而价值在万元以上的各种种鸡三百余只;有价值万余元的产卵鸡七百余只;有价值三千余元的雏鸡八百余只,有价值一万五千余元的大小鸡舍五十余间;有价值二千余元的铅丝篱网六千余码;有价值三千余元的各种机器及其他设备。蜂场有价值三千余元的种蜂百余箱;有价值千余元的巢脾七百余块;有价值数百元的养蜂用具若干种。制造场有价值三千余元的各种机器和器具百数十件;有价值一万六千余元的巢础七千余磅;有价值六百余元的纯蜜一千余瓶。园艺部有大小水蜜桃千余株,花卉数十种,蔬菜十余亩。农村教育科学生更有价值四千余元的大小鸡舍五间;有价值在九千元以上的种鸡产卵六百余只;有价值五百余元的种蜂二十箱;有价值在五百元以上的养蜂养鸡用具及其他农具若干种。就前年度的成绩及去年度的预算比较来说:农场本年至少可获纯利万二千元;农教学生每人每月至少可生利三十元。这就是本学园在受灾以前物质方面一点微小的基础和发展方面一种可能的希望。

在立达任过教的夏丐尊先生

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后,日寇挑衅并在上海发动“八一三”事变,江湾重新沦为战场,当时正值暑期学校放假,总部校舍先遭炮弹炸弹毁没;中国军队撤退后,南翔分部同受厄运被覆灭。这次灾难,使学校元气丧尽,综计学园所受损失达二十余万元,而精神上之损失,更难数计。要像上次淞沪战争后那样来恢复旧貌,实为幻想。

立达学园不得已连续改变临时校舍,招生开学通告刚宣布高中部农村教育科暂停,10月1日开学,临时校舍在上海小沙渡路(西康路)海防路侨光中学内,自10月1日起迁入办公。膳宿自理。仅隔四天,申报又刊载:立达学园招生开学并更改校址通告:10月11日起上课,临时校舍改在上海劳勃生路(长寿路)大自鸣钟东首自强小学内,十六路无轨电车直达校门。到1938年2月,校址改为派克路(今为黄河路)爱文义路(北京西路)口,国际饭店北首,已兼收寄宿生。高中部则设在静安寺附近所租房屋。

鲁迅先生曾到立达学园演讲

就这样,陶载良带着师生避入租界继续开课。同时不顾危险,邀请共产党人恽代英来立达演讲。后因上海敌伪嚣张,情势日非。1938年夏与兄弟学校联合登报声明拒绝向敌伪政权登记。后来中华日报登载通辑陶载良,沪地学园本部仍于艰苦环境中办理。经与叶圣陶、丰子恺等校董商量,为策万一计,决于内地筹设分校,陶遂于1940年初秘密转道香港后抵重庆, 经年余之奔走筹划,承各方相助,勘定四川隆昌胡家坝为分校校址,称“上海立达学园中学部隆昌分校”(抗战时唯一内迁的中学校),1941年2月招生,开始“隆昌立达”时期。

1996年重庆三军医大护士专业中专(15年中专毕业什么时候考护士)  第3张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寇进占上海租界。高三级学生不愿受日寇的奴化教育,决定停课。1942年2月17日,决定将未毕业的高三学生组成速成班,借某工场楼上开始了为期三个月的秘密上课,之后立达学园上海本部暂行结束。

隆昌余氏 慷慨租房

松江教育志对勘定隆昌及6年办学记载十分简略:1937—1940年,学园两部均重沦为战区。为求学园不致天折,1941年2月勘定四川隆昌胡家坝为校址,招生开学,设高级中学部与高级农艺科及园艺科。1942年底添设初中部。抗战胜利后的第二年,隆昌立达结束课业,欲返沪复校。

校史记载总体稍详,但是,陶载良达到重庆后,究竟得到重庆政府多大的支持?得到隆昌人民怎样的欢迎?前者稍有披露:“通过关系,向全国救济总署获得十万元赞助款,以及校董杜月笙三千元捐助,而孔祥熙分文未出”,“又在孔祥熙、吴稚晖、陶行知、许世英、牛沛江等的支持下,迁校四川”。后者未置一词,只是一句“经年余之奔走筹划,承各方相助,1940年开始,勘定四川隆昌胡家坝为分校校址”,值得深入考究。隆昌虽然在成渝公路近中点,但距省城成都和陪都重庆在当时难以乘坐汽车的条件下,大体各需要5天左右,时间不可谓不长,如校董丰子恺1945年从重庆到隆昌参加立达学园二十周年纪念,举办画展筹集经费,以资助立达办学,乘坐的汽车真是“老牛拉破车”,前后拖了近十天时间。而且隆昌全县和县城人口都是老成渝公路沿线最少的,提供的高初中生源都不多。年余时间,陶载良不可能不考察更多的市县,不可能不思考招生来源。何以勘定隆昌?松江教育志和校史两者都未能给出过程和理由。

现存隆昌立达壁画

幸好隆昌政协文史委员会赵嘉祯先生曾于1941年8月起就读立达学园,于1983年撰写了《解放前隆昌教育界的一支异军——记四十年代在隆昌办学的上海市私立立达学园》,发表于隆昌政协文史资料第三辑。赵先生在文末声明:“本文主要取材于陶载良先生和王群英先生所提供的资料,还参考了一些现在隆昌的当年立达高初中同学、职员、工人的笔谈和口述”。在该声明之前还记载“近得陶载良先生来信,中谓:‘……迟复原因’……”展示了脱稿前夕还和陶校长有信件交流,按理应该是寄去该文征求陶校长意见吧1996年重庆三军医大护士专业中专!联系到松江教育志和校史对勘定隆昌都只寥寥数语、语焉不详,可见该文的史料价值绝对不容小觑1996年重庆三军医大护士专业中专

该文明确记载:陶载良充分利用老同学老朋友的关系,结识更多支持内迁办学的新朋友,并尽可能发展为新校董;多次向相关负责人要求留在重庆筹办四川立达学园,得到允许;向全国救济总体署求援获得救济款法币十万元;拜会时任教育部长陈立夫,请求支持;拜会时任行政院长兼财政部长孔祥熙,请求捐款……而关于勘定隆昌,该文记载“校董之一的财政部税务司司长高秉坊说:‘隆昌县城外胡家坝有一所能容千多人的大房子,可以作为校舍,不妨去看看。’陶载良闻之甚喜,即由重庆到隆昌,去城南八华里的胡家坝,与余姓房主商定每年租金十元,负责修葺粉刷十年,于是确定了校址。”真正是年余渝成白考察,一朝隆昌速定音!

现存隆昌立达壁画

在物价高涨的抗战中期的1940年,可作校舍能容千多人的大房子还负责修葺粉刷,每年租金仅仅10元!相当于每月租金两斤米!因为据1995年隆昌县志96页记载:“民国29年(即1940年)4月2日,每石米价涨至60余元,米市无米出售,县民发生米荒。”1石米重量为150斤,卖60余元,则每斤米约0.4 元。该房每年租金10元,最多可买25斤米!其358~360页又记载:“民国29年,因物价高涨,省政府规定,按公教人员的不同职务,每月发给20、15、4元的生活补贴费。”如果一般教师每月补贴15元,则可租该房1年半!而且之后物价飞涨,因此,这真正难以否定是象征性收租金!同时难以否定这是陶载良马上勘定隆昌的根本原因!而且难以否定余姓房主这慷慨的承诺真正可与同年宜宾李庄向同济大学发出的相邀电文:“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应”异曲同功,足相媲美!由于该房主分外低调,如果不是陶校长有所记载,赵嘉祯先生遵嘱载入该文,则隆昌民众对立达学园之最大欢迎支持将永难被世人所知!陶后文载1947年复校上海未可,到松江以月租五石即750斤米租房乃后话。

这没有记载名字的“余姓房主”是谁?他以自己的大智慧为隆昌民众引入名震全国的立达学园,在隆昌教育史上创立八项新记录,更让隆昌在全国抗战教育史上占据一席之地!怎能听任他永远埋名?终于,2017年3月新修的《隆昌余氏三修族谱》173页第二行记载:“胡家坝房屋曾租与上海著名的立达学园办初高中,初步考证应该是自铭所为,详见本谱《余昂公传》。”两年多来,结合当初的初步考证和之后的综合考证,应该确定是余自铭。概述如下:1.研究隆昌余氏1936年二修谱,没记载个人出生与生长地,一般不记载效力桑梓之事,哪怕县志牌坊有记载,故使相关考证很难。2.二修谱记载心乐抚其弟心灵子自铭为嗣,自铭成为汝彰公长房长孙。心乐逝世后自铭成为房主。3.2016年原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蓝廷浩等考察胡家坝,调查92岁老人知学园遗址为余氏所有,请正在三修余氏族谱的广琪查证。琪询问与自铭夫妇深交几十年,79岁还为自铭手抄二修谱的母亲即自烱妻廖兴媛,知道自铭出生生长于胡家坝,后继承祖业等,自称明丰号。4.1936年二修族谱时,自铭担任调查,并手绘隆昌余氏自粤入蜀瓜瓞图,将自己生平中上海法学院法律系“大学博士”这4字改为肄业,肯定了在上海法学院学习。5.三修谱自铭生平由其长子广伦于2012年底所撰,记载系“上海复旦大学高中毕业,考入上海法学院,‘七七事变’学院内迁,自铭进入四川大学法律系,1939年毕业。任成都地方法院、四川高等法院书记官。后调成都行辕、重庆行辕、西南长官公署任军法处上校课长。解放后在搬运公司、蔬菜公司工作……2004年病逝,享年90岁。”6.后来广伦说“听爸妈说过还有明丰号,1949年后他们都没有详细谈家乡隆昌的事,解放前家里富裕不是好事,在那些年代那敢标榜那些事情。”这是否是自铭平生低调、不事显摆而能颐养天年的原因?7.该生产队老队长薛运鸿说,听老人摆过两家是称明丰号、华光号,60年代他们余家的香火被人偷去卖了。8.隆昌余氏三修谱的初步考证因近400本族谱被族人收藏而公示两年多;蓝廷浩、杨玉才、李茂江接受四川日报、内江日报记者采访,将立达学园遗址称为余家大院,称房主余自铭对立达学园很是了解,答应把房屋租给陶载良办学等,在搜狐网、四川在线2016年5~6月上网,至今微信容易搜索到,但没有发现有人提出异议。

为什么余自铭选择全力支持上海立达学园迁隆办学?根据上述信息,一是他到上海就读复旦大学附属高中,之后考上位于江湾的上海法学院,而立达学园也位于江湾,就近了解立达学园才俊纷至,名士荟萃,形成先进的办学思想、进行科学的办学实践,被誉为“武有黄埔,文有立达”。而1932年特别是1937年两次被日本炸毁,但绝不屈服于日伪的高压,1938年夏与兄弟学校联合登报声明拒绝向敌伪政权登记。后来中华日报登载通辑校长陶载良,立达学园决定西迁四川,刚好看上了家乡隆昌自己的百年老宅,自己同样因为日本侵略不得不从上海转回四川大学完成学业,相同的悲惨遭遇激起对立达学园的深切同情,而更早在脑中形成的对立达学园的赞誉与向往,更由衷地产生对立达学园的坚决支持!

二是他优良家风传扬。雍正四年即1726年,迁隆始祖余汝彰携3个弟弟从广东兴宁跋涉而来,白手兴家生意日隆,两返兴宁接母与迁祖骸骨。手置田业一千四百余石,与子余昂捐监,余昇捐官,建筑南街宗祠暨洞坎下虎形屋基,6个孙子5个监生,到三代购置田业三万余石。其敦亲睦族、耕读传家、乐善好施、效力桑梓等客家精神代代相传,裔孙声名大震,不断载入县志碑坊,初步统计,道光县志卷11津梁、卷24输米、卷31节孝、卷36修城修书院等共记载余氏8人,同治县志卷12古迹、卷16祠庙、卷24输赈、卷26选举、仕进、卷29殉难、卷30义举、31列女、恤嫠、卷40增大年、卷42戎事、武功等共记载余氏57人次,县城编号为01、05、06、08、09、10、11的7座石牌坊,共记载余氏21人,两石碑记载2人,总计88人次。其中乐善好施、效力桑梓的如道光县志卷36记嘉庆6年即1801年时任知县盛世绮在重修隆昌县城碑记载“命李学渊、余昂等董其事”。在重建莲峰书院碑记载“命绅士郭元龙、余千等董其事。”卷24记载嘉庆12年即1807年输米助賬,“余昂监生捐米80石”,“余汝彰捐米40石”,获得藩宪和府宪给匾表彰。卷11载嘉庆24年隆桥即南门桥由余大揆率子余继恩捐资重修,桥两端建坊。同治县志卷24载咸丰5年输赈,余耀、余大经、余继辉捐钱1000千文。卷30义举载体仁会:余继元等倡首募化钱1000余钏放利生息以买火柴施送;棲流所检验亭:同治十年余承柱,余爕捐钱买碳在南北棲流所烧火计两月,救活乞丐无算;施药局:余爕每年亦施送药饵无间;义塚会:春牛坪义塚余爕捐置,土地滩义塚余耀捐置。卷31恤嫠会募化首事共108人,含余继恩、余继辉、余信芳、余大纲、余继周、余曰亮、余曰元7人。舒承湜百岁坊(编号008)捐钱的有余承柱、余志洲、余璋、余继宗、余曰评5人,捐地的有余曰亮和余曰森。呼唤清官德政的3德政坊共刻监修首事等23人,有余大经、余繼元、余爕、余焯、余继煇、余焜6人。卷42武功载余继书、余爕、余承柱捐资以保卫县城。等等。如果能查到1936年县志,可能有更多的余氏被载入历史。自铭从小熟悉城墙、书院、南门桥、石碑石牌坊等,天天看到家里悬挂的藩宪和府宪所给匾(薛运鸿队长说,队里老会计陈永华分到正堂屋偏房,说屋里的大匾是嘉庆年间的,后不知去向),这些对童年青年的余自铭潜移默化。而且他参与1936年二修族谱,记载家族监生50人等,年龄较大的族人2人黄埔军校毕业,仅自铭及两弟到上海南京就读,深知好学校好老师对学生成才的重要,将立达学园迎入隆昌真正是难得机遇,可遇不可求!至于自铭长子广伦93年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堂姑余心宁及女儿、女婿,堂妹自君夫,还有暂未定宗支的两位族人,一共7人先后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更多人担任教授、研究员、正高工等高级与副高级,获得部、省级大奖,更显慷慨租房的家族渊源与家国情怀!

五育并举 八项之最

校史记载只相当于概要:1941年2月,“上海市私立立达学园四川分校”在四川隆昌成立,招收普高班学生开学,先设高级中学部与高级农艺科及园艺科。秋季招收普高秋季班学生。1942年秋季,乃撤去隆昌分校之名,改用上海原有校名,同时高级农艺科及园艺科暂停招生,添招初中部学生。此后由于教育部指办,还招收高级农产制造科,属中专性质,学生享受公费待遇,成绩优异者还能被学校吸收为工读生。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翌年,隆昌立达结束课业,准备返沪复校。据1990年《松江三中前身立达学园建校六十五周年纪念册》按学期造册的学生名单 ,内迁隆昌合计招收标明川高(与之前的沪高,之后的松高相区别)9个年级,农科班2个,川初9个年级,共计入学学生1314人。该纪念册附录(二)立达学园校董会名单,董事长:孔祥熙 校董:许世英、牛沛江、邵力子、吴稚晖、陶行知、杜月笙、陈筑山、陈瑜清、康泽、李静斋、李唐洲。注:此校董会系隆昌时期成立。

1942年以同等学力考入初一班的唐传英在辑入《隆昌文史资料选辑》的《隆昌立达学园杂记》(以后简称唐文,后同)中说:校址在胡家坝余姓大院,乡人称为水阁凉亭。那一带的大院很多,如虎形屋基、蛇形屋基、上坝子、中坝子等,据说多为余姓所建。水阁凉亭大院很大,坐北向南三重堂。房屋的东面、东南面和南面都有花园,用围墙围住,有的地方有图画和对联。一座高三层的木结构亭子矗立在东南面花园中,在亭子顶楼能望见200米远处的隆昌河,自东而西蜿蜒流过。这与余氏族谱的记载和当地民众的口传相吻合!如果站在大小洞坎放眼俯视,田土肥美山川秀丽的河坝中,点染着数座清朝中期的百年老宅,你会一下明白陶载良马上勘定隆昌的第三个原因!

立达学园行政委员会首任主席是匡互生,他逝世后陶载良继任主席。当陶把名片递给时任教育部长陈立夫,陈说不要称主席,还是称校长吧。隆昌立达学园教务主任叶砺夫;训育主任刘之根,后为陈历华;总务主任赵明铎;初中部主任周昌万(兼任)。勘定隆昌后,陶即电请上海原有教师携眷来川,原校教师不愿作亡国奴,立遵校长所嘱,带着本校能拿走的资料、设备,甚至农科多年培育的良种鸡、鸭、免、羊……,几千里路跋涉,一路艰辛来到隆昌,继续他们心中神圣的事业。三个主任及多数教职工均下江人,隆昌人少。叶砺夫、李唐州、李静斋、胡宇担教国文;方仁庸、徐月书教数学;陶载良、刘之根教英语;陈历华教物理;陶载良教化学;茅盾先生表弟陈瑜清教历史;周昌万教体育;赵明铎、马明笃、邱国荣教农科。李达、陶式唐、陶阴唐、陈金城、武庆熙、陈醒孑、喻铭勋、兼课的成渝路内隆段段长齐剑农等任教何科不详。职员有王群英、过卓如。招生20多个班,年均3个班,师生比大,与学生经常交流。仅有两对夫妇,其余都单身。

德育 学园领导和多数教师经历了上海“一二八”、“八一三”等事变,带着国仇家恨,抛弃了上海的繁华生活,离乡背井千里迢迢来到隆昌办学。隆昌教师亲历大批川军奔赴全国抗日前线,全体川人成为抗日的坚强后盾,而凶穷极恶的日本鬼子轰炸了重庆、成都,还轰炸了隆昌等等!全校师生都无比愤恨,爱国抗日教育扎实经常。松江教育志第十五编人物传略 陶载良记载:1944年夏,爱国将领冯玉祥偕夫人李德全亲临立达隆昌分校参观并发表讲演,并赠送给陶载良亲笔书写的“还我河山”的条幅和核桃一斤,说:“我们一定要收复失去的江山,团结得像核桃一样坚固。”赵嘉祯老师专文相似记载后还载有:立达师生组织宣传队外出讲演,协助募捐。学生自己也踊跃献金,教师都献出了半月以上工资,金额计达法币七十万元。蓝廷浩主任记载冯将军还在隆昌大操坝亲自演讲,动员隆昌人民为抗日献金,全县共献金3250万元,远超周边许多县市。校史记载学园献金约达50万元。将军手书的还我河山条幅被学园师生挂在校园里。这既是立达学园的骄傲,也是隆昌人民的骄傲。

立达学园多种方式进行校训教育,该园初中毕业考入重庆清华中学,再上北京大学的华积庆在辑入《隆昌文史资料选辑》的《“立己达人”我做人的准则》中回忆:开学时,陶校长把立达学会创始人叶圣陶、朱自清、朱光潜、丰子恺等诸位先生给学校的题辞(包括校训“立己立人,达己达人”)张贴出来,一下就缩短我和学校的距离”,还特别提起学校请人在砖墙上补写校训,十几个学生围观没有发现问题,走来一个工友一眼看出两个己写成了已,让校训反反复复铭刻在我的大脑中,成了我一生做人的准则。有的校友回忆起校庆唱校歌,更牢记校训“立己立人,达己达人。”学园注重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要求学生在全校集会时上台讲时事,养成自觉关心国家大事,读书、读报的好习惯,并且在一些重要关头,能够走向社会,面向民众,勇敢地发表时政讲演,提高了民众的抗日爱国热情。学园从上海运来大量进步作家的作品,收藏于图书馆中,吸引了众多学生的目光。“1944年,年仅15岁的蓝鸿文考入由沪迁川的上海立达学园读高中。在此期间,他通过阅读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等作家的作品,受到进步思想影响。解放区作家艾青、田间的那些热情似火、充满号召力、战斗力的诗歌,更使他受到震撼”,后来成长为中国人民大学“荣誉教授”,新闻届泰斗人物。

智育 立达学园从上海来的教师,经过原校先进科学的教育教学的历练,理解专家学者为学园量身定制的先进教育教学理念、方法等,熟知自己任教学科的知识体系、教材的重点、难点,积累了丰富的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等经验。他们学历不凡、学识渊博、谈吐文雅、平等待人,他们亲近学生、严格要求、启发讨论、培养能力,特别是他们西装革履,又说普通话,言行举止常常显露出上海教师的风貌情调,让学生深感他们可亲可敬,其言传身教的效果不好都难!当然,对选聘的本地老师,学园领导也会适当培训,在教育教学中与上海老师共同搭班,逐步理解并熟悉学园的各方面要求,胜任教育教学工作。赵嘉祯老师专文载:教师是高水平的,且要求十分严格,学生养成了读书风气。校长陶载良兼校医、还教英语、化学,且能顶任何一门课程,领导是内行,更保证了教学质量的提高。1941年春季、秋季招收的高中一、二班共44人参加高考,考上大学竟达20多人,升学率百分之五十以上!以致时任乐山武汉大学教务长的朱光潜于1945年将儿子朱陈送隆昌立达就读。这个全县首次开办的高中,肯定刷新了隆昌历年外出成渝读高中升大学的记录!“立达学园”为国家和隆昌人民培养了不少优秀人才,许多人在全国、省市名声在外,更多人成为隆昌各行业骨干。我市教育界颇负盛名的李有物老师系该校高中首届毕业生,文采书法俱佳,毕业时,由他代表众生手书毕业记念碑,立于校园水阁凉亭之侧,以感谢母校培育之恩。

1996年重庆三军医大护士专业中专(15年中专毕业什么时候考护士)  第4张

体育 华文忆及:当时隆昌的学校体育课只有篮、排球,没有别的。立达学园则利用学校前面一条清亮的小河开展游泳活动,还有垫上运动,高年级学生还开展骑马、射箭运动。学校是养不起马的,陶校长通过关系,无偿借用驻军马队的高骡大马为学生开展多样化的体育活动。唐文回忆:学校还组织学生开展越野渡河接力赛,或组织野营、野餐、郊游等活动,远的有徒步到内江的。我参加过一次远足到石燕桥参观义大煤矿。几乎每天下午课外活动时间,大天井的场地上都有排球赛,吸引了不少观众,那时打的是九人排球。赵文记载:由周昌万训练出来的篮球校代表队,县内无敌手,曾外出与内江沱江中学、自贡蜀光中学比赛,都胜了对方。不难看出,隆昌立达学园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与当时的抗战爱国教育是紧密联系的,对学生了解社会,增强集体观念,增强体质等起到促进作用,乃至推动学生随时准备为国效力。

美育 唐文回忆:周末晚上,学校常有晚会,训导主任刘之根的小提琴,外号“三角扳”的高中某同学的金钱板,学生自排的抗日话剧《兄妹开荒》等都是常见的内容。有时也请来城里演员演出抗日话剧如《法西斯细菌》等。晚上演出,学校点上煤气灯,周围的民众都来观看,如此生动的爱国宣传动员,在学生和民众的心中留下终生难以忘怀的记忆,给学生的健康成长注入了无限的活力。学园为培养学生的绘画能力,要求每个学生设计一个立达酱油的商标。华文忆及:陶校长重视学校环境的美化工作,经过改建后的地主庄园,里里外外都粉刷一新。墙上刷有标语口号,每间教室都贴着“肃静”两个大字,造成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每周周会,教导主任、训导主任先是站在学生队伍两侧,司仪宣布周会开始,两人才迈着矫健的步伐向中央走去,庄严、肃穆。学校重视学生的仪表风度。女同学的校服是特制的西式衣裙服,还有帽子,穿起来显得精神、挺拔。女同学别开生面的校服,对封建势力来说,更是起着冲刺的作用。陶校长这些措施和做法,不搞形式主义,而是造成一种良好学校气氛,教育学生振奋、自强、自爱、自重。

劳动教育 赵嘉祯对立达学园颇具特色,撮其大要分述的第一点,就是劳动教育,大粪主义:学校主张教学和生产劳动相结合。陶载良倡导“大粪主义”,号召学生不怕挑大粪,坚持挑大粪。学校种植了番茄和花菜,是隆昌前所未有的蔬菜品种。喂养了安哥拉长毛兔,意大利来杭鸡,北京鸭子和白色大奶羊。建立校办工厂,设置发酵室造立达酱油。唐文载:我们入学时就被通知每人要准备一把小锄头,经常要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学校喂了良种的羊、兔、鸡、鸭,栽了良种的一些蔬菜,生产优质的立达酱油,这种结合工农业生产办学,注意给学生灌输劳动意识,在当时是很有进步意义的。华文则强调这些“着眼于改良品种”,使用科学的方法。联系到立达学园一以贯之的“旨趣在于通过劳动,用刻苦耐劳去培养一种意力,并能在劳动中领略创造的快慰,最终求‘工学合一’,实现改造农民,改造农村的愿望”,以及解放后党和国家数十年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得不承认立达学园劳动教育领先了数十年。唐文还专记需要算账和体力的特殊劳动:从县城到学校要经过洞坎、虎形屋基、长山坡、告(叫)化岩等处,山路崎岖,通行骡马都有困难。但学校的米煤菜等都要到8里外的城里买。我曾当过采买(或称厨监,由学生轮流担任),随厨工到城里去买。赵文还载:陶载良终日不闲,常常躬亲洒扫,带动学生搞校园的清洁卫生。而实验室、图书室、校医室、教务室、训育室以及校长办公室等的一切事务,都由半工半读的学生推动起来,学校减少了开支,还提高了办事效率。

开创八项隆昌教育之最 上海立达学园被迫内迁隆昌办学之前,早已有“武有黄埔,文有立达”的美誉,一些在上海乃至在全国领先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肯定开创隆昌教育之最,一些在上海已经普及的到隆昌也属先进。

1.最先五育并举 隆昌立达与上海立达一脉相承,主张实施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并主张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与县内其他中学解放后才按党和国家规定实施德智体或德智体美或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相比,提前了十数年。这属于教育方针的规定范畴,可见隆昌立达学园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先进。

2.最先开办高中 隆昌立达于1941年2月最先开办高中。隆昌县志载成渝公路隆昌段于1931年建成;33年重庆开通到隆客运,之前之后陆续开通隆昌到荣昌、泸县、富顺的客运,但到成都的客运没有载明。据了解,外出读高中一般需要到成渝;有人坐过烧钢碳的“汽车”到成都需要5天左右。而县志载私立楼峰中学、县立初中、县立女子中学开办高中依次是1943年、46年、49年。

3.最先男女同班 这也是与上海立达一脉相承,代表了办学的方向,让女生读高中的时间提前了6年,她们的子女读高中上大学的几率也会有提高。唐文载初一班女多于男,可能再创纪录。一次老师让我与一女生同桌,遭该女生拒绝。县志载隆昌1929年开办县立女子中学,37年并入县立初级中学,单设女生部,44年复名,迁石燕桥,49年开办高中。县立中学46年办高中,47年男女合班。

4.最先穿着校服 赵文记载隆昌立达的校服是:高中男生黑色遮阳帽,麻子布制服、束腰带,打绑腿;女生短发,白色宽边帽,浅灰色连衣裙,袖口镶黑边。初中生着童子军装,女生是蓝色短裙。十分整肃。与当时民众绝大多数穿土布相比,提高了学生的精神风貌和团队意识,也有利识别学生,校外获得保护。

5.创造高考纪录 隆昌立达高中1941年2月8月入校76人与51人,之后每次入校约30人。严格的升留级制度会淘汰一些人,而当时到成渝读大学花费不菲,可能考大学也需要花一笔钱,更导致参考学生不多,隆昌立达首次共44人报考,录取率超过50%。留下的高中生就业,受到各行各业的普遍欢迎。

6.最先勤工俭学 隆昌立达以校办农场推广优质蔬菜与家禽家畜,以校办厂造立达酱油。后者丰产旺销,闻名遐迩,在隆昌乃至返上海都是筹资主力。赵文载,隆昌立达曾被地方势力视为异端,陶载良将立达酱油遍赠豪绅,竭力周旋其间。但让一些穷学生半工半读,由他们承担推动实验室、图书室等的一切事务。

7.最先普教加职教 与上海立达一脉相承,源自努力实施救国教育与高度的适应能力。隆昌立达办职教班,5份可信资料中3份载41年设高级农艺科,42年暂停招生。3份载后来办农产制造科,学生享受公费待遇,大部分学生并随校迁松江。隆昌县志载立达之后,51年始办会计班1个,到80年才普设职业班。

8.最先引进新品种 隆昌立达引进的番茄、花菜等优质蔬菜,是隆昌前所未有的蔬菜品种,可能源自上海立达农场。喂养的安哥拉长毛兔,意大利来杭鸡,北京鸭和白色大奶羊,则可能考察属隆昌所缺的。县志记载:隆昌多养白兔,84年引进长毛兔100多只;81年起引进来杭鸡等良种鸡,83年引进北京鸭等。

此外,校史载1943年,隆昌立达商请孔祥熙以学校董事长名义,邀社会名流冯玉祥、邵力子、陶行知等等出席在重庆嘉陵宾馆的建校十八周年纪念宴会,争取社会舆论支持以获得更多捐款。松江志载44年爱国将领冯玉祥亲临隆昌立达参观并发表讲演,赠送亲笔书写的“还我河山”的条幅,这可能是惟一赠给学校的条幅。校史载45年丰子恺从重庆到隆昌参加立达学园二十周年纪念,举办画展筹集经费,以资助立达办学等,经过当时媒体报道,提升了隆昌立达的知名度。

隆昌自古是川南交通枢纽,位成渝公路近中点,又是川云东路和隆昌至邓关(可到自贡、宜宾)公路起点,属老四川最繁华的中心地区,隆昌教育亦属老四川发达地区。享有盛誉的上海立达学园内迁隆昌,带来最先进的基础教育思想和实践,由隆昌立达广开风气之先,县内官办与私立中学迅速跟进,致隆昌中等教育极可能仅次于成渝,而在抗战时期在全国占有一席之地。

隆昌立达 余音不绝

隆昌立达部分优生 隆昌立达办学仅6年,仅有3个年级参加高考,能考上大学的人虽然不多,但是包括初中学生受到学校先进教育思想的熏染和先进教育教学的培养,“立己立人,达己达人”激励许多人不断学习成长。回迁上海后,该校与隆昌官方几乎断了联系,幸好有隆昌立达的学生感恩学校的培养,以向隆昌文史资料选辑投稿、在自己的简历记载学习经历、向亲朋好友述说等各种方式表达出来,当我们千方百计搜寻到学生花名册后,也多种方式并用,现已确定了以下部分学生立己达己,发展良好,希望今后能确定更多类似学生,以反映出隆昌立达的部分办学效益。

蓝鸿文,1944年8月入隆昌立达高中,后成长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人大荣誉教授,新闻届泰斗人物。独著、合著、主编书12部。

吴先道,1941年2月入隆昌立达高中,后成长为第三军医大主任医师,教授,我国骨科著名的专家之一。参加十部大型专著的编写。发表论文6O余篇。

晏 治,1941年8月入隆昌立达高中,担任攀钢焦化厂副厂长,高级工程师。77年获得冶金战线学大庆红旗单位荣誉称号,后夺全国焦化厂竞赛优胜红旗。

余自炳,1941年2月入隆昌立达高中,后华西大学药学系毕业,50年进入解放军总后勤部药品检验所。调四川内江市药品检验所化学室主任,高级药师。

李有物,1941年2月入隆昌立达高中,手书毕业记念碑。四川大学中文系毕业,隆昌一中工作一生,内江名师。县人大代表及常委委员。惜英年早逝。

蓝家杰,1941年2月入隆昌立达高中,

尤润贤,1944年8月入隆昌立达高中,扎根隆昌七中,担任理科与地理教研组长,校委成员、县人大代表,评为宜宾地区优秀教师和四川省劳动模范。

薛运斌,1943年2月入隆昌立达初中,后大连工学院毕业,在辽宁公安系统搞房屋设计,高级工程师。

曾一书,1944年8月入隆昌立达初中,后四川师大毕业,任隆昌二中语文高级教师,发表语文教学文章80余篇,写作教育志、曾氏家谱、客家文化研究。

华积庆,1943年2月入隆昌立达初中,北京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北京市人事局工作。后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民间文学》编辑,个人编著颇丰。

赵嘉祯,1941年8月入隆昌立达高中,`部分经历不详。在县政协主办的石溪中学任教。入隆昌政协文史委员会。与陶载良有师生情朋友谊,记载独有信息。

隆昌立达返沪演变 1946年暑假前,隆昌立达按未毕业学生的意愿安置他们到隆中、楼峰中学和乡村师范,黑板、桌凳等分赠各校,理化仪器让售兴国中学,图书大部分运走,留下方仁庸、王群英等办理善后。陶载良怀着依恋的心情离开。到上海江湾见立达原址均成废墟,后得隆昌立达学生沈一德介绍见其外祖父陈主素,以月租五石米后增为七石米,租下他在松江包家桥的房屋,47年9月复校招生。1949年春,陶载良亲率8个班师生上街列队欢迎解放军。松江立达生产酱油、养蜂、开荒种地,自力更生克服困难,并受松江专署委托办一期农科班,开设养蜂、养禽、畜牧兽医、酿造等课程。师生发扬办学传统,办起小酿造厂,立达酱油曾风靡松江。1953年春陶载良商得校董会长同意,申请将学校改为公办,批准后即改名为上海市松江县第三中学,任命陶载良为首任校长。2002年9月,学校复名为“立达中学”(附属于松江区教师进修学院),时任国家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广东省原省长梁灵光等前来参加校名揭牌仪式。2004年10月,吴启迪副部长作出指示:立达学园是上海的一个文化资源,值得挖掘。为了追寻和继承先辈们教育的理想,学校近年来全面开掘早期立达办学富矿,以期提升学校办学品位,重塑学校人文精神。2017年6月学校更名为上海市松江区立达中学。

隆昌立达遗址的残破与希望 1995年是上海立达学园建校70周年,唐传英曾收到松江三中发来校庆邀请函而写作详细回忆,对隆昌立达遗址变化的记载更值得深思:1946年曾返校开同等学力证明,看到空空的校园里有高一班毕业纪念碑。立达迁走之后,驻过兵,作过夏布作坊等等。经历50多年,我又一次因事到,看到的却是面目全非:围墙没有了,亭子没有了,高一班的纪念石碑也没有了。房屋拆掉大部分,留下来的已改作村民的住房,还有一些新建房,有的富裕户修建了砖混结构的新式楼房。50多年的风风雨雨,已经洗刷掉隆昌立达学园的陈迹,但是,隆昌立达学园会存留在生活学习过的师生员工的心中!

2016年,蓝主任百度到松江区教师进修学院附属立达中学校史,明白了文有立达的缘由、立达迁川的缘由,应该珍惜保护隆昌立达办学遗址及找到余姓房主的理由。他们亲临考察,发现曾经的隆昌立达校舍多是传统的木质串架房,雕梁画栋多已损毁,小天井别具风格,风火墙威严耸立,白墙壁已经变黑变脏,留存着文革时期多幅大标语,若干土墙房则轰然倒地,整个校园衰败不堪,但透过那些残存的清朝老建筑,过去的踪影依稀可见。他们向领导反映,向媒体呼吁,向正在重修族谱的隆昌余氏求证:如果再过几年,等到了一切建筑都倒塌断裂,这一珍贵的历史文物将彻底消失,对隆昌人民将是一个无法弥补的巨大的损失!同年,隆昌余氏三修族谱编委会听闻蓝主任的通报,确定由总编余广琪多方努力,一定将余姓房主等初步考证结果载入三修谱,并及时与蓝主任交流合作。随着研究的深入,更加重视还原上海立达学园内迁隆昌办学的全部详细过程,由余广琪提出具体构想和行动建议,着重搜寻研究上海立达到隆昌立达载入的两地志书与相关文史资料;深入研究余氏族谱、隆昌县志等对余姓房主及年租10元的相关记载;再三调查的办学遗存,访问知情人并核实其航拍图片;综合考证抗战大背景下陶载良勘定隆昌与余姓房主的内在联系,隆昌立达八项之最与上海“文有立达”的一脉相承,隆昌立达办学遗址的历史文化品味及保护抢救刻不容缓等,并且与撰写、讨论、修改、提升等相伴相随。

从校史载毛泽东在重庆谈判期间还向周谷城先生追问上海立达学园主要创办者匡互生的情况,深情地称赞他是教育界的“苦行僧”,可体会到伟人对辛亥革命先锋亦是教育家的好评和怀念。从上海松江教育志第十五编人物传略载陶载良共823字,隆昌办学162字,占20%,该志载立达学园946字,隆昌办学97字,占10%看,教育最发达的上海对教育家、对立达学园及内迁隆昌办学都高度重视,载入教育志并制作电子版广为宣传。

最近收集到的一些史料

原县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蓝庭浩等,了解到被誉为“武有黄埔,文有立达”的上海立达学园,经重庆政府批准迁川,选址年余选中胡家坝办学6年,遗址值得保护修复。向县领导献策、向四川内江媒体呼吁,引起重视并多文报道。2019年隆昌市政协文史委主任贺小云在蓝起草的再次提案中,加入校长陶载良“与余姓房主商定每年租金十元,负责修葺粉刷十年。”注明引自赵嘉祯关于立达学园专文。赵是立达学生,与陶有师生情朋友谊,记载独有信息的专文极可能经过陶首肯,后任隆昌政协文史资料选辑多年责任编辑。笔者查选辑该文载“校董之一的财政部税务司司长高秉坊说:‘隆昌县城外胡家坝有一所能容千多人的大房子,可以作为校舍,不妨去看看。’陶载良闻之甚喜,即由重庆到隆昌”。另查第五辑张几铭《罗星坝与罗星纱》载高秉坊领导的直接税处1939年疏散到隆昌罗星坝,私人购买大操坝郭服五宅为住宅,1940年在此招待赴隆视察罗星坝挑花工厂的宋氏三姐妹。大操坝距约两三公里,应清楚后者情况。每年租金仅10元!相当于每月租金两斤米!因为1995年隆昌县志96页记载“民国29年(1940年)4月2日,每石米价涨至60余元”。如1石米重150斤,则每斤米约0.4 元,10元最多可买25斤米!这真正难以否定是象征性收租金!难以否定与同年宜宾李庄向同济大学发出的相邀电文:“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应”异曲同功,足相媲美!由于该房主分外低调,如果不是赵先生遵陶校长嘱载入专文,则隆昌民众对立达学园之最大欢迎支持将永难被世人所知!选辑还刊载立达学生唐传英、华积庆忆赞学园文章。

蓝庭浩调查该地一个92岁老人,说当时是余家两兄弟住此。他请正三修余氏族谱的广琪查证。细查1936年二修谱与走访余氏老人,知道系汝彰长子余昂选址所修,长房谱系汝彰-余昂-大龙-继元-曰谦-承柱-志洲-存玉-自铭,汝彰到志洲均载入前述县志碑坊。自铭从小熟悉城墙、书院、南门桥、石碑石牌坊等,天天看到家里悬挂的藩宪和府宪所给匾(薛运鸿队长说,队里老会计陈永华分到正堂屋偏房,说屋里的大匾是嘉庆年间的,后不知去向),受到潜移默化。他参与二修族谱,亲绘《余氏由粤入蜀瓜瓞图》,深知家族监生50人、2族人黄埔军校毕业,仅自己及两弟到上海南京就读。还将自己生平中上海法学院法律系“大学博士”这4字改为肄业,肯定了在位于江湾的上海法学院学习,就近了解同在江湾的立达学园才俊纷至,名士荟萃,被誉为“武有黄埔,文有立达”。1937年再次被日本炸毁,但绝不屈服于日伪的高压,登报声明拒绝向敌伪政权登记。自己同样因为日本侵略不得不从上海转回四川大学完成学业,相同的悲惨遭遇激起对学园的深切同情,而更早形成的对学园的赞誉与向往,更由衷地产生对学园的坚决支持!出于深知好学校好老师对学生成才的重要,将立达学园迎入隆昌真正是难得机遇,可遇不可求!学园果然不负众望,六载办学五育并举,一脉相承九创纪录,培养出中国人民大学荣誉教授、新闻届泰斗人物蓝鸿文,三军医大主任医师、一级教授吴先道,带领攀钢焦化厂获冶金战线学大庆红旗单位称号的高工晏治,手书毕业纪念碑的内江名师李有物,扎根乡区隆昌七中,评为四川省劳动模范的尤润贤等优秀人才。参见选辑25上海立达学园抗战迁隆记事。

(本文将主要依据:上海地方志松江教育志立达中学篇、立达学园继承者立达中学校史、立达学园建校65周年纪念册、隆昌县志、隆昌政协文史资料赵嘉祯等专文、隆昌诗词楹联学会蓝廷浩、杨玉才、李茂江接受四川及内江媒体采访披露的信息,隆昌余氏首纂到二修谱、三修谱的相关记载,力图全面还原当年历史。)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hoes-maker.com/post/17646.html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